近代上海,气象万千,英才辈出,正是这个时代催生了无数杰出人物。伍廷芳,作为清末民初的外交家以及我国首位法学博士牛弘股票配资,便是其中一位。20世纪初,伍廷芳选择在上海静安区隐居,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陕西北路与江宁路周边。而他所居住的观渡庐和他亲自投资建设的太平花园,至今仍是这一带的地标建筑,充满历史韵味。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便是这座观渡庐,屹立在江宁路与北京西路交汇处,历经112年的风雨变迁。
作为观渡庐的首任主人,伍廷芳亲自为其取名,并自称“观渡庐老人”。这座建筑的外观独树一帜,尽管江宁路上有许多老式建筑,但观渡庐的造型无疑让人一眼便能记住。其设计出自新瑞和洋行之手,这家公司在上海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,例如如今的证券博物馆礼查饭店、德律风公司大楼、太古洋行大楼等。
展开剩余79%观渡庐以其安妮女王风格而著称,尽管多年来曾因住户私搭乱建而有所损毁,但整体结构依旧清晰可见,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独特的建筑美学。它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外廊式住宅,外墙由红色清水砖砌成,展现出浓郁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。
整座建筑由三部分组成,东侧是一座六边形塔楼,造型仿佛中世纪的城堡,原本塔楼顶部可能有尖顶装饰,像虹口乍浦路的景林庐一样,但后来被削平,显得有些不协调。中央部分突出,呈三角形状,顶部装饰有三角形石雕,并搭配拱形窗楣和精美的石柱。西侧则为人字形屋顶,屋顶三角处挂瓦陡坡,每一部分的设计都极具独特性和层次感,令人过目不忘。
历史的洪流曾在这里涌动。1911年,武昌起义爆发,清政府摇摇欲坠。此时,伍廷芳作为南方11省的代表,与清廷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进行和谈,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“南北议和”。最初的谈判目标是讨论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,但最终却转向了如何善后清朝的遗留问题。经过一番周折,最终达成共识:中国应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,清帝退位、国民会议召开等决定由此确立。而这一历史性进程的许多磋商与交锋,便发生在观渡庐中。由此可见,观渡庐不仅见证了上海的风云变幻,更是中国封建王朝结束的历史见证。
自伍廷芳去世后,观渡庐的命运发生了变化。约在1943年,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将这座建筑转手给了大新烟草公司,成为其第二任主人。大新烟草公司不仅是当时的知名企业,还推出了水浒108将香烟卡,掀起了一股风潮,至今这些香烟卡在二手市场依旧具有不小的收藏价值。到了40年代中期,观渡庐被民族企业家丁熊照购得,成为了第三任主人,丁熊照创办的汇明电池厂让这座建筑继续保持活力。丁熊照通过生产“大无畏”干电池与外商品牌抗衡,且产品远销海外,至今观渡庐内仍有不少电池厂的老员工及其后代居住在此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观渡庐的面貌发生了变化。从最初的辉煌到如今的老旧,它吸纳了浓郁的生活气息,也展现了典型的海派生活方式。晴朗的日子里,窗台上常常挂满了五彩斑斓的“万国旗”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,也曾成为热播剧《蜗居》的取景地。观渡庐的东侧入口是典型的外廊设计,精美的雕花大门和马赛克花砖地面至今保存完好,仍能令人眼前一亮。
然而,时光流转,建筑内部的景象却已与当年大不相同。走廊里的每一个角落,都堆满了居民的日常杂物,空气中弥漫着岁月的沉淀,老旧的木地板发出嘎吱声。尽管如此,精美的雕花木楼梯和彩色玻璃花窗依旧保持着曾经的光彩,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突兀。站在这座华丽而破败的楼厅里,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与厚重。
观渡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,承载了百年风云变幻,它的每一块砖瓦、每一处雕花,都记录了历史的痕迹。岁月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氧化的痕迹,这些印记让它愈加厚重。虽然周围的景象早已变化,唯有这座建筑依旧矗立,静静等待着人们来回溯曾经的记忆。
地址:北京西路1094弄2号
发布于:天津市